书记信箱:987516513@qq.com | 院长信箱:382588509@qq.com | 举报邮箱:dzzyyzyxy@163.com | 举报电话:0818-7233300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通知 >>学生工作>>正文

思政教育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9年06月13日 文章点击数:79356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一、目标原则

(一)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

二、基本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三、主要措施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制定《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8-2022年)》。落实《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挥好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制度建设,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落实省级督导组专家、校领导、同行专家听课制度,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次。加强教材使用管理,高校党委要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选用进行政治把关,对引进教材选用负总责,确保选用的教材价值导向正确。高校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的必要章节、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的关键知识,推动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机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改进科研立项、研究、成果转化运用等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科研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办法,健全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形成促进高校科研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天府领军人物”计划,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家、杰出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发挥社会科学项目等的主要作用,建设一批省级协同创新平台和重点研究基地。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加大诚信文化、学术名家、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着力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学校选用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应公选课程。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等。落实“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落实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团体。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中的社会调研,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推进科教融合,开展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建立一批省级社会实践示范基地。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继续实施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四川方言保护工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总体规划,汇聚一批传统文化领域名家名师,打造一批精品教材,推出一批巴蜀文化网络在线课程,努力培养国学国术、中医中药、文物文博、民间技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巴蜀文化研究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着力加强古蜀文明、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藏羌彝文化发展等研究。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四川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力度。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创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综合示范高校,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持续举办四川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推选展示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制作发布高校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录,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评选四川省文明校园,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拓展网络平台,发挥全省高校校园新媒体联盟作用,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推选展示一批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优化成果评价,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搜集研判、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培养网络力量,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必选课、专题讲座报告等,推荐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3·25”“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比赛。加强预防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落实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建设,建立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一批省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和好干部标准,积极配合做好高校省管干部的选配和管理工作,指导高校做好干部工作。把管理育人纳入新一轮高校干部培训规划,教育引导管理干部不断提高管理育人的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在制定教师职称评审细则时,要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认真落实外籍教师和海外人才引进使用管理办法,规范教育管理。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强化保障功能,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强化育人要求,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增强供给能力,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奖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落实好国家奖助学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特别资助等政策。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进一步理顺高校党委的领导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健全完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体系的实施意见,推动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落实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分管副书记的直接责任、班子成员的共管责任和党务工作者的具体责任。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支部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不断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省级示范培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遴选培育全国、全省院(系)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高校要定期召开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共青团工作专题工作会,认真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全面推进支部主题党日,抓好各级党支部书记教育培训。加强党对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领导,健全校、院(系)两级学生会组织,制定完善学生会章程。高校要实行大学生社团登记和年检制度,每个社团至少配备1名指导教师并核算教师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学生宿舍楼或生活园区要设有学生党支部、团支部活动室。组织开展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评选活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四、实施保障

(一)强化改革驱动。积极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遴选部分工作基础较好的高校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积极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各高校以《实施意见》所涵盖的“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二)搭建工作平台。依托有关高校和研究会推动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素。建设四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支持各高校建设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工作,持续开展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以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引领为重点,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研修等工作,不断提高培训研修的覆盖面和受益率,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三)建强工作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严格落实中央、省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确保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确保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明确1名宣传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把从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就业创业指导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计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育领军人才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省级示范培训,遴选骨干队伍参加国家培训和海内外访学研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强化项目支持引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出版理论和实践研究专著,培育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

(四)强化组织保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加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保证《实施意见》各项目顺利实施。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高校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高校结合实际,将《实施意见》的实施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


互联网备案号:蜀ICP备19026575号
公安备案号:511713-45036
版权所有: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学校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职教园区
党 政 办:0818-2632255(传真)
     0818-7232158
招生热线:0818-7232188 2377796(中专部)
  邮编:635000
教务信息平台 微信公众号 事业单位标识